假定:
一個城市的人口分為兩個敵對的群組:A群和B群。
每個群組的成員對於敵群成員都有先入為主的行為特徵偏見。
即:A群組成員堅信B群組成員都具有「B行為特徵」;而B群組成員堅信A群組成員都具有「A行為特徵」。這裡的「A行為特徵」和「B行為特徵」都是負面特徵。
兩個群組交鋒的時候,互相指責敵群的那些行為特徵。當敵群成員聽到被貼上他並不認為代表自己的標籤時,便感到冒犯,覺得敵群無中生有,惡人先告狀。這樣,兩個群組互不信任、水火不容。
自2014年佔中以來,香港人就是活在這種對弈狀態,「藍絲陣營」認為「黃絲陣營」是暴徒,是被誤導的年青人,斷定有外國勢力支撐;而當黃營的一位普通成員(你或我)聽到自己被說成暴徒時,當然非常憤怒,也深信自己從來未被誤導,也沒有受到外國勢力影響,認為藍營的指控極為荒謬。反過來,黃營認為藍營的人是拿了共產黨的好處,盲目奉承,賣港求榮;而藍營的某普通成員(你或我)聽到指控亦非常憤怒,深信自己從來沒有收過半點利益。
假若你是某群組成員,你一定認為自己可以證實那些負面特徵在你身上從未存在過,所以斷定敵群生安白造、其心可議。這個困局是沒有基本解決的辦法,由於負面特徵的偏見是由某一邊對另一邊提出的單方面指控,而特徵的真正存在與否只可以由另一邊的人來驗證。若說你是一名黃絲,只有你才知道你為何支持黃營,他們說你是暴徒,你永遠含冤莫白!令情況進一步複雜化的是,A群也可以包括A1次群、A2次群、A3次群...,若然Ax次群成員確實表現某種負面特徵,而該種特徵被B群概括為所有A群成員的共同特徵,導致眾次群產生內控,變成深層次矛盾。
這個局面恐怕短期內不會改變,需要時間來修補社會的撕裂,沒有特效藥。政府應該盡力避免爭拗,絕不應再挑起事端,加深矛盾。
2019年6月14日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
Note: Only a member of this blog may post a comment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