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unday, May 26, 2024

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收場

經濟學101的基本供求關係,由市場控制,供多了就要降價,求過於供則價格得以提高。澳洲的農夫寧願把過剩的農產品掉進垃圾桶也不願推出市場售賣,他們集體行動,誰都不能破壞規矩。能保持高價是對生活質素的保障,把價錢做爛了就只有白做。中國人喜歡自己顧自己,你不賣我賣,你出價10元,我就賣9元搶客。同一理念,政府帶頭影響國際市場。自2010年,中國高額補貼電動車生產商,一輛續航力達250公里的純電動車,國家給60000元補貼,續航力只有80公里的,也有35000元補貼。地方政府也有補貼,插電混合動力車4800元,純電動車12600元。結果是不少汽車企業加入,以吃大茶飯的心態,大量製造低續航力的廉價電動車,製造商拿了政府的補貼後,再以另一家公司購回,換取地方政府補貼。市場根本消化不下,加上疫情後需求大幅下滑,最終大量電動車堆在空地上。

歷史重演,中國曾經為了發展半導體、通信等產業,投放不少資源並推出大額項目支持相關行業,但時至今天,中國還未能在半導體產業上取得領先地位。過去十年大力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,重蹈覆轍,務求擺脫先進國家的牽制。從數字看來,這次中國的確很成功,去年外銷汽車522.1萬輛,其中120.3萬輛是新能源汽車,成為世界之冠。但是,從2016年到2022年中國政府補貼新能源汽車至少570億美元(Alix Partners報告指),如此巨額補貼是中國新能源汽車能以低價取勝的關鍵。長遠來看,這種銷售策略必會成為行業最大的發展障礙。當越來越多企業投入競爭,加上市場的庫存壓力,自然引發價格戰,內地媒體以「血拚」來形容現時由比亞迪掀起的價格戰。中國100多家生產商,相信不少聞所未聞。內需難以消化龐大的產能,外銷是唯一出路,不難估計結果將是自相殘殺,同時禍及國際企業,對中國的經濟長遠發展起不了正面影響。

中國補貼的問題不單在新能源汽車產業上出現,航空業也如是。澳洲於2016年取消了限制來往中國與澳洲的航班數量的相互協議,意味著兩國旗下來往中澳的航班無需在數量上維持對等。中國東航背後有國家支持,票價可以降至澳航無法抵禦的水平,最終迫使澳航取消了最繁忙的上海悉尼航線,澳航稱該航線的搭乘率只達50%。跟電動車產業一樣,都是直接或間接由政府補貼,以國家的資源來與外企競爭,取得一時的勝利。問題是中國的企業能否長期依賴補貼來維持競爭力呢?換另一個角度看,是誰的錢補貼了誰的生意?BMW、Mercedes、Posche 是靠什麼建立在行業的領導地位? LV、Chanel 那些名牌又是靠什麼來長期吸引顧客呢?


2024年5月26日
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

Note: Only a member of this blog may post a comment.

Recent Popular Post